產銷班·休閑農業·科技交流 —— 兩岸農業專家解析三個關鍵詞
4月15日,大陸方面宣布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、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,兩岸交流合作迎來了一個新時期。這一效應在海交會中得到鮮明體現,在福州農業專場招商中,有17項臺資項目簽約,總投資7200萬美元,占農業外資項目總投資的80%,臺商投資農業成為亮點。
面對新機遇,閩臺農業交流合作該如何向更深、更廣推進?
18日舉辦的海峽兩岸(福州)農業合作論壇上,兩岸農業專家對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、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、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等方面合作提出了見解。
產銷班——農村組織化的載體
這些年,偽劣農資坑農事件層出不窮,農產品賣難、農民增產不增收等現象時有發生。這雖是經濟轉型期的矛盾,但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組織化還處于低水平階段。
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鄭少紅認為,在閩臺農創辦的產銷班已經為我省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做出了示范。她說,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、良種、技術,還帶來了先進的市場營銷經驗。個別臺農與周邊種植同類產品的農戶建立了產銷合作關系,嘗試創辦產銷班,將臺灣產銷班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,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和商品率,增加了農民收入。
例如,長泰縣青果產銷班,共有社員127戶,帶動農戶100戶,種植名優水果近3000畝。合作社生產的水果售價比市面高20%以上,仍供不應求。產銷班與農技部門合作,舉辦技術培訓班,不僅使社員掌握了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,還提高了產品產量和品質。
鄭少紅認為,產銷班所帶來的現代產銷技術和規范有效的班會章程制度,正是目前我省至全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迫切需要的。作為農村組織化的一種載體,不論是產銷班,還是農民協會,在建立時應積極引進現代生產要素,增加對農民的培訓,建立并完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建設。
休閑農業——機遇與瓶頸共存
過去,臺資投資農業及福州農業引進交流的重點大都在種養殖、加工方面。而如今,休閑觀光農業已成為拓展閩臺農業合作的有效領域之一。在海交會上,福州市推出的60個重點農業招商項目中,有8個是休閑觀光農業,引起臺商的興趣和業界的關注。
臺灣屏東科技大學李崇尚表示,近年來臺灣休閑觀光農業蓬勃發展,成為流行的新型產業。當前,大陸居民收入增加,旅游消費需求大增,農業旅游剛起步就受到歡迎,消費者逐漸喜愛集深度、定點、自然、健康、教育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,說明大陸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時機已經成熟。
但他同時指出,休閑觀光農業是自然景觀與土地效益的有效結合,需將農村原有的生態、生產與生活文化等一體考慮。然而,大陸在這些方面仍存在著一些瓶頸,如農家土地資源少、資金不足、風險應對能力弱,需要有豐富的資源及人力參與合作經營等。所以,在決定發展之前,必須檢視農民的意愿、自然環境、產業種類等。在規劃設計時,應以當地農民為主體,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景觀、田園、文化資源,并保持其固有特色,避免過多的人工化,合理協調種資源。
科技交流——閩臺農業共贏的基礎
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文輝認為,當前,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,專業技術培訓人員較少,勞動技能普遍較低。這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,限制了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。
為此,福州在批準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以來,每年引進臺灣農業專家學者100多人次,舉辦農業交流、研討、講學、培訓、咨詢等活動60多場次。今后5年,福州市計劃累計引進臺灣農業專家舉辦新型農民技術培訓10000人次,年均2000人次。
但陳文輝認為,這還遠遠不夠。他認為,現有的兩岸農業合作主要體現在引進臺灣的良種、技術與資金,鼓勵臺灣農民或企業來創業,吸納臺灣農產品進入大陸,而兩岸的農業科技交流卻停留在表面上。
今后閩臺農業共贏的基礎,應是在農業科技的合作與交流方面,整合兩岸科技資源,建立科技合作交流的平臺。他建議定期召開榕臺農業科技論壇,農業科技人員加強定點單位的協作交流,派人員到臺灣研修,學習借鑒臺灣科技管理、推廣的先進模式,促進兩岸農業更快、更好、共同發展。
本報記者 吳美章